心脏毒性作用 致幻性安非他明类(冰毒)对心血管也产生兴奋性作用。与安非他明和甲基安非他明相同,MDMA和MDA可以通过促进末梢神经释放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心动过速,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输出量增加,血压上升等。但有学者研究认为致幻性兴奋剂可以通过对心脏窦房结(Sinoatrial Node SA)和增强房室结(Atrioventricular node AV)电传导的兴奋作用导致心动过速,并通过增加异位起搏点兴奋的可能,从而导致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尸体剖验主要发现心脏明显增大,重420克,左心室肥厚和轻度扩张,…

2013年7月8日 0条评论 4420点热度 1人点赞 毒品检测网 阅读全文

放任型家庭中,因为种种原因,家长放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其原因有可能是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无暇顾及孩子,也可能是父母离异孩子由他人代养,也可能是父母教育理念的偏差,如重智育而轻德育、拜金主义等。 处于这类家庭的孩子往往因为缺少必需的家庭教育,容易出现成绩差、厌学等问题,甚至会逃学、结交社会不良人员,从而习得种种不良行为。当这些情况出现时,有的家长在失望之下会转化成“专制型”,对其打骂、体罚,甚至逐出家门任其漂泊。这样一束,孩子接触毒品的机会比一般的孩子要大。另外,孩子在家庭中没有接受过毒品方面的教育,在面对毒品时的抵制…

2013年7月6日 0条评论 3240点热度 0人点赞 毒品检测网 阅读全文

“冰”毒是指以天然麻黄素为原料加工而成的苯丙胺类兴奋剂,化学名称为“甲基苯丙胺”,又称“甲基安非他明”或 “脱氧麻黄素”。因其固体形状为结晶体,颇像冰糖,故俗称 “冰”毒,是近年来发现的新一代毒品。 “冰”毒早年曾在日本、韩国流行,因日、韩扫毒,而使制 “冰”基地转至中国台湾。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的“冰” 毒泛滥成灾。据台湾方面公布的数字,全岛有吸食“冰”毒的瘾君子20一30万人。1990年,台湾警方开展了对“冰”毒的大扫荡,迫使台湾一些制贩“冰”毒的老板和技师转移到大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查…

2013年7月5日 0条评论 4337点热度 0人点赞 毒品检测网 阅读全文

无知、侥幸心理作祟 虽然许多吸毒者在染上毒瘾之前,都曾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到毒品的一些危害,也有一定的拒毒心理,行为上也没有刻意去追求毒品的体验;但是最终由于自身意志的薄弱,以及无知、侥幸心理的作祟,使他们经不起别人的引诱和唆使而走上吸毒之路。利用吸毒高危人群对毒品的无知、侥幸心理和对疾病的恐惧,引诱他们吸毒,是毒贩的惯用伎俩。例如,有的毒贩谎称“吸毒可以治病”、 “吸毒可以减肥”或者“毒品吸一两次不会上瘾”等,从而诱骗一些吸毒高危人群走上吸毒之路。 【案例】 21岁的阿采,他的表哥染上了毒瘾,姑姑一家为了孩子开始贩毒…

2013年6月30日 0条评论 10939点热度 0人点赞 毒品检测网 阅读全文

吸毒高危人群面对的考验 当今世界毒品泛滥,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摆脱毒品之害。一系列数据均表明,我国吸毒人数正日益增加,低龄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吸毒就好似一种特殊的“传染病”,正在越来越多的人群和越来越广的范围内传播开来,而吸毒高危人群就是这种“传染病”的易感染人群。通过一些禁毒文献和案例的参考可以发现,吸毒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好奇、无知、人生受挫、精神空虚、寻求刺激、受亲友吸毒影响、他人教唆引诱等。 对于吸毒高危人群而言,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和易感性,他们也极有可能在这些相似的情境和因素下染上毒瘾。对于他们而…

2013年6月29日 0条评论 4417点热度 0人点赞 毒品检测网 阅读全文

毒品预防的个人应对 (1)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指引着人们行动的方向,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至关重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能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懂得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就能克服那些吃喝玩乐、坐享其成的不良思想和观念,抑制毒品的侵害。 (2)对毒品有正确的认识 尽管国家对毒品的危害作了大量宣传,还是有很多人对毒品没有正确的认识,出于好奇或被人欺骗、引诱而吸毒。 对于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事情,产生好奇心并想尝试一下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是毒品与一般事物不同,一旦沾染很难戒除。因此,如果…

2013年6月27日 0条评论 3884点热度 0人点赞 毒品检测网 阅读全文
1454647484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