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毒品使用者,无论是多种毒品还是单一毒品的使用者,都比传统毒品使用者或不吸毒者表现出更大的通过性途径传播艾滋病的危险性。混合多种毒品使用。则会使感染或传播艾滋病的风险迅速升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行动遏制新型毒品的泛滥,强化对吸毒者的行为干预以降低性传播艾滋病的风险,并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建构起一种新的模式。以应对新型毒品滥用对社会和谐发展带来的挑战。
一、研究背景
自21世纪以来,世界毒品生产和消费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滥用新型毒品正在成为一个增长迅速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美国和世界其他许多国家。新型毒品被称为俱乐部药物( c Lib drug)。从字面意义上来说,俱乐部药物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所包含的具体范围在不同时间与研究中不断变化着。在中国,新型毒品主要是指冰毒(甲基苯丙胺,M DA)、摇头丸(亚甲二氧基甲苯丙胺,M DMA)和k粉f氯胺酮,K atan ne)等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与兴奋剂类毒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中国新型毒品的需求正在急速增长。
由于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海洛因和鸦片等在中国的地下毒品市场中几乎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而苯丙胺类兴奋剂等则是最近才开始被普遍滥用的毒品,故这类新滥用的毒品就被冠以了“新型毒品”的名称。因此,所谓新型毒品并不是指最新研制出来的毒品。早在1887年,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兴奋剂硫化苯丙胺就己诞生。1919年。日本化学家首次合成了甲基苯丙胺。1932年,甲基苯丙胺被用于医疗。不久之后,这一药物的兴奋作用、欣快感和降低食欲的作用便为更多的人所认识。从而导致滥用的开始。20世纪60年代。一些欧美国家主要在夜总会、酒吧、迪厅、舞厅中滥用这类药物。20世纪90年代后。以冰毒、摇头丸为代表的“舞会药”在全球范围形成流行性滥用趋势,滥用群体从早期的摇滚乐队、流行歌手和一些亚文化群体蔓延至以青少年群体为主的社会各阶层。同海洛因、鸦片等阿片类毒品相比。新型毒品具有成瘾性强但身体依赖性相对较弱的特点,表现在滥用后容易上瘾,从尝试性使用很快发展到强迫性滥用阶段。但在突然停止使用后不出现显著的躯体戒断症状。
新型毒品滥用的成因十分复杂,包括行为、认知、心理、社会和生理需求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后果也牵涉颇广,包括药物学、生理学、神经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法学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型毒品与传统毒品不同,它会激发人的性欲并促使危险性行为的发生,从而增加艾滋病与性病通过性接触传播的风险。
目前针对新型毒品滥用以及危险性行为增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在国内,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毒品滥用的研究已经形成多种理论模型,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以海洛因依赖者为主要对象的。直到最近几年,一些研究者才开始把研究目光转向新型毒品滥用的危害及相关问题,并认为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将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一些研究也趋向重视青少年滥用新型毒品的危险因素,认为青少年精神活性药物滥用行为和父母药物滥用情况、学习成绩、缺课情况、暴力行为、自觉孤独、家庭关系等有关,呼吁对精神药物滥用的新趋势要采取新行动及新政策。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新型毒品方面的研究性文献大都来自于药物依赖或医学领域,缺乏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文献。
从部分人群之所以会滥用毒品的社会学理论分析看,总体有以下三个宏观理论视角。
1社会控制理论与新型毒品滥用
社会控制理论的基本前提是。追求个人享乐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毛病,除非他人或我们自身以某种手段来压制这种本性。每个社会都已构造了一套标准化的体系来规范人的行为,以使其与社会准则及规范相一致㈣。由于毒品的使用(或者称作越轨行为)是一种享乐,每个人的本性中可能都有向其靠近的倾向,而人们之所以远离毒品(或称作非越轨行为)仅仅是出于对使用违禁药品的制裁措施感到恐惧。也就是说,一个人对社会制裁严重性的判断与态度将决定这个人使用毒品的可能性。主观上对社会制裁的评价反过来又受到“社会纽带”( socialbond)的影响,而社会纽带是在一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团体进行接触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根据H irschi的准则,社会纽带植根于个人与他人的接触、个人对社会团体的贡献、个人做出的正常(非越轨)行为以及个人对社会准则与规范的信仰。这些社会纽带越是牢固,一个人就越不可能放纵自己。发生诸如吸毒之类的越轨行为。同时,社会约束也能够通过选择性交友这一方式间接地影响个人对毒品的使用。
2社会学习理论与新型毒品滥用
与社会控制理论不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大多数人类行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无论是正常还是越轨的行为。都是通过社会学习来获得的,吸毒自然也不例外。吸毒并不是一个人天生追求享乐的倾向所致。而是在与吸毒者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习得的一种行为。这种学习的过程会在多种机制下产生,包括不同的交友、模仿和偶像崇拜、说服或强制,以及对行为的定义与巩固。一个人是否最终会吸毒取决于社会交往的频率、持续时间、强度和优先级。社会学习理论的关键在于人们选择交往的对象和交往对象的吸毒行为。因此。吸毒的一大危险诱因就是在一个人的家庭、朋友和同龄人的交往圈中出现了吸毒者。其中不良同伴对青少年药物使用的影响是药物滥用研究中最易重复获得的发现。大部分青少年将初始药物使用归咎于同伴压力或影响。事实上,在社会关系网中,任何一名吸毒者都可以成为施加影响的源头,教会周围人亲近毒品,而同时,这张网中的关系、结构以及功能又能中和或缓解这些影响。此外。还有些学者把药物使用也看作发育成长过程的一部分,认为药物使用是某些青少年体验成人行为和角色、建立自立和自主及交友合群的重要途径。
3寻求感官刺激理论与新型毒品滥用
控制论着眼于人际和社会因素如何克制个人行为,学习论则强调这些因素如何促进个人行为,但感官刺激论则更为重视人类自身特质在滥用毒品中产生的作用。寻求感官刺激是人性的特征,人类被一种无形的动力所驱使,喜好寻找多样、新奇又复杂的感受,并乐意为了实现这些感受而承担风险并寻找刺激。由于使用毒品能带来一种内在的愉悦感并同时需要承担社会风险,因而它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刺激和兴奋感。这些都与个人对感官刺激需求的程度直接挂钩。刺激程度越深。就越有可能沉溺于毒品带来的快感和刺激。当然,毒品只不过是诸多满足人类感官刺激的手段之一。我们仍有许多被主流文化所接受的手段。如极限运动中的越野摩托、攀岩、蹦极。或者是其他低危险性的选择,如听音乐、旅游和欣赏艺术作品,也同样可以给人带来感官上的满足与享受。但是。由于深度的感官刺激需求与有限的主流手段之间存在落差,最终导致这种落差成为人们滥用毒品的一大危险因素。
1 | 2 | 3 | 4 |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