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丰富环境毒品成瘾的防治作用

2015年3月1日 4261点热度 0人点赞 0条评论

在对毒品成瘾的综合治理中,引入丰富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干预手段能起到降低成瘾易感性、减少戒断后复吸以及缓解毒品对脏器损害的作用,而早期引入丰富环境对成瘾防治的效果尤为显著。如何将丰富环境干预引入到毒品威瘾防治的临床实践中,是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毒品成瘾是一种以强迫性使用和寻求毒品为主要行为特征的大脑疾病,其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即使成瘾者明知吸毒会产生严重的医学、社会及法律后果,仍然持续吸毒和不断复吸。长期使用毒品使成瘾者大脑功能蒙受严重损害,继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学习等认知功能下降。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寻求治疗的吸毒或毒品依赖患者中,共患多种精神疾病之比例可高达200/o—30%。以甲基苯丙胺亦即冰毒为例,高剂量或长期反复使用后,成瘾者易出现抑郁、躁狂、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被害妄想、幻觉、自杀与杀人倾向等中毒性精神症状。另一方面在戒断期间,冰毒成瘾者会出现失眠、抑郁、躁狂及焦虑的症状,这些又成为毒品成瘾者复吸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毒品成瘾和共患精神疾病互为诱因,加大了成瘾者治疗与康复的难度。

毒品成瘾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据公安部禁毒局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4年4月底,我国有登记在册吸毒人员258万人,其中阿片类138万人,合成毒品117万人,其他毒品3万人,而冰毒等合成毒品的吸食年均递增36%。另外,35岁以下者占登记在册吸毒人员的75%。这股社会浊流影响所及,甚至在笔者的同学圈里都能亲见恶果:有人因吸毒而丧命,有人因非法购毒而被捕,或者戒毒后复吸而被强制戒毒。种种令人不堪的现象均说明,在制毒、贩毒及引诱吸毒的社会歪风面前,任何人都没有绝对的思想行为免疫力,对于毒品成瘾必须开展群防群治、综合治理。而在综合治理中,如何帮助成瘾者戒毒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环节。毒品成瘾不光损害躯体,更会导致大脑功能异常与多种心理障碍。要想攻克高复吸率这一难关,不能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让医务工作者、毒品成瘾者及后者的家属共同参与,使心理疏导和环境干预进入主流治疗模式中。笔者团队经多年研究和探索发现,引入丰富环境作为一种特殊干预手段,对毒品成瘾的防治能起明显促进作用。

丰富环境对大脑发育的促进

所谓丰富环境是指有较好活动设施条件的实验动物群居饲养环境,例如在大鼠饲养笼内设吊桥、转轮、秋千、云梯和坑道等。与丰富环境相对的是匮乏环境,其中除正常的水和食物供应外无任何活动设施,动物被单独饲养。早在1960年代初,罗森茨魏格(M.R.Rosenzweig)和克列什(D. Krech)等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首次证明在复杂环境下成长的青春期大鼠,成年后的大脑皮层重量和厚度、行为活动性以及中枢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均比匮乏环境的动物有显著增加。随后的动物实验着重研究和比较了丰富与匮乏两种环境对个体神经系统发育及行为表现之不同影响。大量研究表明,让动物个体早期暴露于丰富环境,可以全面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使得神经元数目和大脑组织活性、突触密度、多巴胺Dl受体、谷氨酸NMDA受体、纹状体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海马c -fos基因表达等均有所增加。在发育早期引入丰富环境对神经系统发育的促进效果,最终体现于个体外在行为的改变上。一系列研究显示,引入丰富环境能够改善电刺激诱导的防御性攻击行为、雄性大鼠的性行为、社交互动、注意力、空间和工作记忆等。

那么,丰富环境的干预能否促进已损伤大脑的修复?丰富环境对于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康复有无积极作用?多项研究表明,在不同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动物模型上,丰富环境都显示了良好的治疗作用。例如对脑部损伤的大鼠,在手术前后给予丰富环境干预或提供运动机会,可促进脑部损伤和功能障碍的康复。青春期饲养子丰富环境中的大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和“捕猎者”诱导的应激实验中,其焦虑样行为和应激反应较之匮乏环境组大鼠明显降低。在大鼠脑的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中也显示,丰富环境干预能增强大鼠遭到损伤后的运动及记忆能力。丰富环境还可增加老龄大鼠的神经元可塑性,从而减轻空间记忆的受损程度。丰富环境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康复的积极影响还在其他多个动物模型中得到验证,包括亨廷顿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癫痫、中风、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唐氏综合征、应激适应障碍和抑郁症等。

随着转化医学成为推动医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如何在临床研究中体现丰富环境的治疗价值?这方面的研究也在最近几年里逐渐展开。比如,在康复中心为中风患者创立的丰富环境干预措施包括增加听觉、视觉、社交等刺激。丰富环境组在躯体和认知活动度上的康复情况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在3—12岁男性自闭症儿童中引入运动和感觉多重丰富刺激的治疗方法后,病童在适应变化、视觉、听力和触觉反应,以及缓解恐惧或紧张水平等方面有明显改善。丰富的成长环境对成年行为的影响也在毛里求斯进行的一个大型长期的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实验中,向丰富环境组的3岁儿童提供为期两年涵盖营养、教育和体育锻炼三方面的丰富环境。相比于普通成长环境,丰富环境明显抑制成年后人格分裂的发生率,并促进社交能力等的发展。

围绕丰富环境干预效果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都为丰富环境促进大脑的发育和功能,促进心理和精神疾病的康复,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

早期丰富环境对毒品成瘾易感性的影响

人群易感性是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疾病的易感程度。从单纯娱乐性地吸毒到最后强迫性地寻求和使用毒品,是一个长期的病变过程,包括毒品尝试、滥用和依赖三个阶段。虽然大多数导致依赖性的毒品具有强大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给使用者带来极其强烈的愉悦和欣快,但是不同人群在毒品依赖形成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神经生物反应大相径庭。毒品反应的个体差异直接导致吸毒者发生行为分化,一部分人群仍保持单纯以娱乐和减压为目的之吸毒,而另一部分人群则发展到不计后果、频繁复发的吸毒与毒品依赖。因此,毒品依赖易感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相同环境中和使用相同毒品时,吸毒者最终产生毒品依赖可能性之高低。

尽管吸毒及成瘾可发生于人一生的任何时期,但初次吸毒往往发生在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大脑的发育会发生重大变化,其成长环境中的吸毒和其他药物滥用现象又反过来刺激大脑,从而影响他们的脑内奖赏机制、判断、学习和记忆,以及行为控制。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已证明,早期成长环境对成年期毒品依赖的发生与发展有重大影响。国外回顾性研究发现,经常使用“软性”药物(酒精、香烟和大麻)的青少年人群,在成年后使用“烈性”药物(海洛因、可卡因等)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基于此现象有学者提出“通道假说”:早期对“软性”药物的预暴露是成年期对“烈性”药物发生滥用和依赖的通道。在幼年时期受过生理和心理虐待的成年人中,毒品依赖的发病概率也远高于正常人群。可见,理解早期环境对个体的长期影响,是研究毒品依赖易感性之关键步骤。

笔者所在实验室着重研究了青春期环境改变对甲基苯丙胺自身给药易感性的影响。对出生后21—60天(青春期)分别饲养于丰富和匮乏两种环境中的大鼠,在成年期进行了旷场行为和甲基苯丙胺成瘾行为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饲养于丰富环境下的大鼠在成年期对新鲜环境的探索明显较少,而且建立自身给药行为的速度及自身给药的次数也显著较低。这些从侧面反映了丰富环境使动物不易尝试和难以建立成瘾行为。进一步的实验是在青春期的不同时间点(中段和后段)改变饲养环境,将匮乏环境改为丰富环境,以观察环境对成瘾易感性的影响是否为可逆的。结果表明,在青春期中段将匮乏环境改为丰富环境,可以显著影响成年期新鲜事物探索和甲基苯丙胺自身给药的易感性,其效果与在整个青春期饲养于丰富环境中无显著差异。相反,在青春期后段改变环境则无法逆转匮乏环境对新鲜事物探索性和甲基苯丙胺成瘾易感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其效果与在青春期完全饲养于匮乏环境相似。可见,越早进行环境干预,越能体现环境对甲基苯丙胺成瘾行为的影响。这里面可能有一个时间窗效应。

1 2

毒品检测网

客服微信:dupinjiance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