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高危人群的人格预防——塑造健康人格
人格是个体的一种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是在个体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研究发现,吸毒者具有与正常人迥异的人格特征,甚至可能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人格缺陷。不完整个性理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独特的人格特征使吸毒者对使用和滥用毒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并逐渐将使用和滥用毒品作为逃避现实、躲避困难和追求快乐的手段。在不完整个性理论看来,使用和滥用毒品是具有某些人格特质的个体的一种防御机制,是他们保持情绪平衡的一种消极应对方式,目的是消除内心世界和外界现实带给个体的不良情绪反应。
医学专家将吸毒者所具有的独特人格称之为“海洛因人格”。他们认为,吸毒者在吸毒之前往往具有如敌意性、叛逆性、不负责任、嬉戏性、冲动性等人格特征,他们大多缺乏自我控制和自我尊重,信奉享乐主义,缺乏对未来筹划的能力,精神和情绪经常处于抑郁状态。这种人格特征使他们一方面根据快乐原则从毒品中寻求最基本的满足;另一方面他们对吸毒行为的后果置若罔闻,只是寻求片刻的满足。除了“海洛因人格”所提到的一些人格特征外,最新的研究表明,吸毒者还存在诸如高感觉寻求、低自我效能感等人格特质。感觉寻求理论认为,吸毒者比常人具有较高的感觉寻求需要,更多的追求兴奋性体验和身心放松等,因此需要借助于具有唤起奇异而强烈心理感受的毒品,使其保持高唤醒水平。另外,近年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也被引入到对药物及毒品依赖行为的研究中。研究发现,吸毒者的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正常人群,且对毒品戒除的效能感越低,维持戒除的时间就越短;相反,具有积极自我效能感的吸毒者更容易建立强烈而持久的戒除动机,对治疗和康复措施表现出更积极的配合行为,因而对于增强戒除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吸毒者具有这些人格特点,使他们更可能染上毒瘾呢,我们知道,每个人的人格形成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吸毒者所具有的人格特征中,有些受到了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攻击性、冲动性等,这些人格特点与个体的激素分泌水平和神经活动水平有一定关系;但另外一些人格特征并不是遗传就能决定的,环境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格的塑造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人格的形成主要受到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培养健康的人格。
个体在20岁左右人格基本形成,从小就应该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使个体形成较为稳定、完善的人格,以有效地增强个体对那些违背社会道德准则行为的免疫力。同时,还应从小培养社会角色意识,提高自己对亲人、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学会有意识地控制生活状况,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握自己的命运;培育人的尊严意识,加强人生观教育,使生命变得更加绚丽。另外,有心理学家指出,实现健康人格的目标,通常必须经过三个阶段:
(1)热情自我(真正喜欢,甚至热爱自我);
(2)热爱环境(热心关切物理环境并欣赏、享受,保护自然环境);
(3)同情他人(深沉地热爱他人,不仅在感情上而且在行动中帮助他人)。
因此,具有健康人格的个体应该能接受爱、也能给予爱。而在新时期,由于我国独生子女的增多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青步年爱的教育存在许多缺失:青少年只知道享受爱而不知道奉献爱;片面强调对学习的热爱而忽视对其他方面的热爱;缺少爱的实践活动等。因此,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爰的教育,培育他们的爱心,也是健康人格塑造的关键。通过培养孩子给予爱、奉献爱的能力,使他们在爱的给予中,充分体验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力”,体验到内在心灵的充实和强健,从而发展健康的人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