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新型毒品滥用情况,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对广州市7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的受治者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收集受治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吸毒情况、计划行为理论有关要素及新型毒品滥用情况等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新型毒品滥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调查的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的受治者共655人,其中男性占87.6%(574人),年龄(43.7±6.6)岁。报告最近半年有新型毒品滥用行为的占9.8%(64人)。校正基本情况后,计划行为理论要素中的主观规范和行为意向(OR=2.20,95%CI:1.58~3.05,P<0.001)对新型毒品滥用行为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广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受治者存在新型毒品滥用行为,在干预中应尤其关注首次吸毒年龄较小、新型毒品滥用的社会规范及行为意向得分较高者。
我国海洛因成瘾者群体仍很庞大,截至2013年底,全国登记在册海洛因吸食者135.8万人,实际使用者则为在册人数的数倍。海洛因滥用行为不仅危害个人身心健康,更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国内外研究表明,美沙酮维持治疗能有效减少吸毒者对海洛因的需求,减少吸毒相关危险行为,改善海洛因依赖者的家庭及社会功能。自2003年开展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以来,在降低海洛因等传统毒品危害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冰毒、摇头丸等新型毒品滥用问题日趋严重,其对吸食者的危害并不亚于传统毒品。此外,在重庆、广东及江苏等地发现,美沙酮维持治疗者中新型毒品滥用问题较普遍,给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由Icek Ajzen于1991年提出,认为健康行为受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并受行为意向的影响。该理论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饮食、运动、临床医疗及药物滥用等多个行为领域。在我国,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滥用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讨广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新型毒品滥用行为的基本情况及影响因素,以便为设计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3年8-9月,广州市7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的受治者。纳入标准为:1)美沙酮门诊内登记注册的在治者;2)年龄>18岁;3)知情后同意接受调查者。排除标准为:
1)调查时有较严重戒断症状;
2)有较严重的认知、精神障碍或沟通困难者。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1)基本情况: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及吸毒情况。2)新型毒品滥用情况:包括冰毒、摇头丸、麻古、K粉等12种新型毒品。3)计划行为理论有关要素:依据“一致性原则”,在前期研究及定性访谈的基础上,对各要素编制条目和测量。“态度”包括6个条目,测量对新型毒品的正面/负面态度(如:“新型毒品的毒性很低”、“新型毒品容易使人上瘾”),答案为“非常不同意”(=1)至“非常同意”(=5),负面态度反向计分,合计分值越高则使用新型毒品的态度越积极。“主观规范”包括3个条目,测量重要的其他人支持使用新型毒品的情况(如:“吸毒的朋友中有多少支持你吸食新型毒品”),答案为“没有”(=1)至“全部”(=5),合计分值越高则使用新型毒品的主观规范越强。“知觉行为控制”包括3个条目,测量个体感知到的对使用新型毒品行为的自主能力(如:“只要你想用,你就能够找到这些药物”),答案为“非常不同意”(=1)至“非常同意”(=5),合计分值越高则使用新型毒品的行为自主能力越强。“行为意向”通过1个条目测量研究对象今后半年是否会使用新型毒品,答案为“完全不可能”(=1)至“非常可能”(=5)。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依次为:0.777、0.629、0.585。调查员均经过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采用一对一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问卷填写完毕后当场检查回收。
1.3 统计分析 问卷经整理核对后,数据由Epi Data 3.1软件进行双录入,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时,首先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新型毒品使用的背景因素;其次,以计划行为理论各要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和校正背景因素的Logistic分析;最后将筛选出的备选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Forwardstepwise)。分析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调查680人,完成问卷655份,应答率为96.3%。655人的平均年龄为(43.7±6.6)岁;其中男性占87.6%(574人),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78.9% (517人),34.7% (227人)未婚,59.8%(392人)无工作。调查对象的首次吸毒年龄平均为(24.8±7.2)岁,绝大多数人有过注射吸毒(83.7%,543/649)或参加过强制戒毒(85.2%,551/647),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平均年数为(2.7±2.3)年。详见表1。
2.2 新型毒品滥用行为 655 人中,有64 人(9.8%)报告近半年曾滥用新型毒品,其中冰毒的滥用率占62.5%(40人),三唑仑占10.9%(7人),摇头丸、K粉和麻古各占4.7%(3人)。50.0%的人(32人)在自己家吸食,25.0%(16人)在朋友家等私密场所,14.1%(9人)在旅馆或宾馆,7.8%(5人)在酒吧歌厅或KTV。
2.3 新型毒品滥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筛选有意义的背景因素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基本情况中年龄和首次吸毒年龄与新型毒品滥用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中,首次吸毒年龄为有意义的背景因素[以≤20岁组为参考,21~30岁,比值比(Odds r ratio,OR)=0.5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2~0.94,P=0.029;≥31 岁OR =0.14,95% CI:0.03~0.60,P =0.008)。
2.3.2 计划理论相关要素对新型毒品滥用行为的影响 单因素分析后进一步校正有意义的背景因素,得知计划行为理论相关要素中的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对新型毒品滥用行为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将以上三者纳入到多因素分析中,最终进入模型的是主观规范(OR=1.30,95% CI:1.10~1.53,P=0.002)和行为意向(OR=2.20,95%CI:1.58~3.05,P<0.001),详见表2。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市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者新型毒品的滥用情况与福建省的调查结果类似,而江苏省美沙酮治疗者的尿检结果较本研究高。提示地区间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门诊除定期对受治者进行吗啡类药物(海洛因)尿检之外,也应对包括苯丙胺在内的其他毒品进行检测。新型毒品及多药物滥用是影响美沙酮维持治疗依从性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美沙酮维持治疗者中开展针对新型毒品滥用的干预服务。
计划行为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健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影响行为意向,行为意向直接影响实际行为。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的支持越多、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越容易导致行为发生。本研究中,除态度外,其他计划行为理论的有关要素均在校正分析中和新型毒品滥用有关。与本研究类似,大量研究发现态度和行为之间不一定存在必然联系。提示态度并不足以改变行为,在新型毒品滥用中,其他理论要素可能更为重要。行为意向对行为的直接作用已被广泛认可。
本研究发现,除行为意向外,主观规范对新型毒品滥用有独立的影响。吸毒者社交范围相对狭窄,其同伴/毒友间的不良影响可能导致新型毒品滥用。
因此一方面应减少美沙酮受治者与原来毒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同伴教育,借助受治者同伴间的积极影响增强和巩固美沙酮受治者的戒毒信念,减少新型毒品滥用。知觉行为控制没有进入最终模型,可能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共线性有关。循证医学研究证明,基于理论设计的干预比无理论基础的干预更为有效。通过理论来研究、了解行为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基于理论设计行为干预,最终改变行为。本研究提示,未来的干预措施应以主观规范为重点,兼顾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有针对性地对美沙酮受治者进行指导和干预,以减少其新型毒品滥用行为。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研究为横断面调查设计,尚不能说明影响因素与新型毒品滥用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国内计划行为理论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针对吸毒人群的计划行为理论测量工具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研究场所设在广州市,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外推;新型毒品滥用情况采用研究对象自报数据,相对于实验室检测,可能会存在一定偏差。
综上所述,美沙酮维持治疗者中的新型毒品滥用问题不容忽视。计划行为理论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新型毒品滥用行为,在未来干预中,应重点考虑同伴的积极影响和有针对性地降低新型毒品滥用意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