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对身体有害,却又燃起一支烟;
明知家里人又要担忧,却再次满上一杯酒;明知积蓄马上见底,却总也阻止不了自己赌博的手……这种“虽然痛下决心但是怎么也戒不掉”的状态,被看做是精神疾病的一种,俗称“依赖症”。像酒精依赖、药物依赖等症状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近年来,购物依赖、手机依赖、游戏依赖等词语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依赖症中说到的“依赖”,除了像酒精、尼古丁、咖啡因、兴奋剂、大麻等物质产生的“物质依赖”,还包括赌博(角子机、赛马等)、购物、游戏等行为产生的“过程依赖”,以及亲子之间、男女之间等种种“人际关系”产生的“关系依赖”。这些依赖症的产生不分年龄性别,同样也会发生在社会名流、德高望重的人身上,有的依赖症甚至令人倾家荡产,奋斗多年的人生就此化为乌有。
如何判断是否患有“依赖症”?
没准我也有依赖症呢……看到这里,不少人会不由自主地这么想。究竟什么程度的依赖属于正常,什么程度的依赖属于不正常,这个尺度应该如何把握呢?
日本东京精神医学综合研究所的池田和隆博士表示,在诊断精神疾病时,普遍使用一种叫做“DSM-IV”的诊断标准。DSM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的简称,是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制定的精神疾病指导手册。
判断是否属于依赖症请参考后面的7个问题。如果其中有3项以上是过去一年内同一时间地点发生的,就可以做好接受“你患有依赖症”的心理准备了。但是,现在使用DSM仅能判断是否属于依赖症中的物质依赖和赌博依赖(即精神医学上的“病态性赌博症”)。购物依赖、游戏依赖和关系依赖目前还没有归类到精神疾病中去。
此外,过程依赖和关系依赖被划分到精神疾病中只是时间问题。如果分析购物依赖患者的大脑活动,会发现它跟物质依赖患者脑部活动原理非常类似。其实,美国精神医学学会方面也正在考虑要不要把它放入接下来要颁布的“DSM-V”当中去。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被研究的最多的物质依赖患者的脑部活动分析。
大脑追求的是“愉悦体验”
DSM-IV把让人上瘾的物质(依赖性物质)分成11类,分别是酒精,兴奋剂(安非他明、梅太德林甲基苯丙胺),咖啡因,大麻,可卡因,致幻剂,挥发性有机溶剂(油漆的稀释剂等),尼古丁,鸦片类,麻醉药,镇定剂、催眠药物、抗焦虑药物。一般来讲,除了上面提到的酒精、咖啡因和尼古丁,其他的物质统一被称为“药物”。
依赖性物质并不能直接进入血液,必须要通过消化管的吸收来完成。一旦进入血液,这些依赖性物质会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
血脑屏障是保证大脑只摄取所需物质的“屏障”,它能够防止异物进入大脑。作为长在大脑毛细血管上的特殊构造,血脑屏障可以将血管里的营养成分运输到神经细胞,相反也可以将神经细胞中的代谢产物和垃圾物质等运输到血管。然而,多数依赖性物质正是冲破血脑屏障入侵到人的大脑中的。
依赖性物质主要起到制造“愉悦体验”(冲动情绪)、消除痛苦悲伤的作用。不光是一些违法药物,其实饮酒、吸烟等也可以带来相同的效果,不同的只是程度上的深浅。
依赖性物质是如何带来这种畅快感觉的呢?这和我们与生俱来的“奖赏效应”结构密切相关。比如,口渴的时候喝水会觉得“好喝”,与喜欢的人见面会觉得“高兴”。这里的“好喝”和“高兴”都是一种愉悦体验,属于奖赏效应。对生物来讲,奖赏效应就是可以感知诉求被满足时候的快感。它一开始就存在于生物体内。
身体的这种机能不仅可以获取愉悦体验,还能减轻痛苦和悲伤。比如在马拉松比赛时跑了好长一段,虽然中途会感觉非常痛苦,但同时也会非常愉悦。这叫做“跑步者的愉悦感”(runner’s high)。摆脱痛苦是大脑的自然反应。也有人为了追求这种快感,喜欢甚至依赖上了跑步、跑马拉松。
那么,这种自然而然的愉悦体验是如何产生的呢?产生这种愉悦感的机能很多,最常见的一种叫做“多巴胺奖赏回路”。多巴胺是一种人体内产生的物质,它在许多大脑活动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愉悦”由多巴胺制造
多巴胺奖赏回路的主角是多巴胺神经元。这种与愉悦体验相关的神经元连接了腹侧被盖区和伏隔核(参见图1),一旦大脑判断出有乐事发生,位于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神经元即刻兴奋起来,并将这种兴奋传递给伏隔核。伏隔核周围也有许多多巴胺神经元,这两种多巴胺神经元通过神经元突触进行信息交换。
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交换的场所。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突触前膜处存在含有多巴胺的突触小泡。兴奋感传递过来的时候,突触小泡里的多巴胺会通过突触间隙释放出来。
释放出来的多巴胺大部分会通过“多巴胺运输蛋白”再次回到突触前膜,其余部分则进入突触后膜。愉悦体验就是由进入突触后膜的多巴胺引起的。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仅能确定愉悦体验产生的时候有多巴胺进入突触后膜,至于是大脑的哪一部分产生这种兴奋还无从知晓。
上文介绍了由多巴胺带来的愉悦体验的系统。跑步者的愉悦体验则由另一系统产生。
通常,多巴胺神经元处于被抑制状态,这是因为有预防多巴胺分泌过剩的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的存在。这种抑制性神经元的表面有吸收各种物质的“受体”(参照图2)。
感到剧烈的疼痛时,脑内会分泌一种叫“内啡肽”的物质,该物质会与抑制性神经元表面的“吗啡受体”结合。内啡肽被称为脑内吗肽,它能阻碍抑制性神经元发挥作用。与受体结合之后,多巴胺神经元摆脱了抑制约束,会大量分泌多巴胺,从而带来愉悦体验。当然,多巴胺分泌越多,人就越觉得愉悦。
依赖性物质在哪里起作用?
依赖性物质“利用”的其实是自然反应。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
第一条路径是直接作用于多巴胺神经元。可卡因、兴奋剂就是这种类型的物质,它们可以抑制多巴胺运输蛋白的活动,从而影响突触前膜对多巴胺的重吸收。日常生活中人还是会正常产生愉悦的,只不过这时的效果没有使用药物那么明显。正常情况下,人体验到愉悦感是要靠分泌多巴胺的。在这种状态下,药物一旦抑制了多巴胺运输蛋白的活动,多巴胺无法返回突触前膜,突触间隙里的多巴胺就会增加。这么一来,突触后膜吸收的多巴胺增多,心情会变得异常愉悦。
第二条路径是作用于抑制性神经元。酒精、安眠药、鸦片属于这种类型。抑制性神经元的表面除了“吗啡受体”还有“GABA受体”等受体,与这些受体结合的物质进入大脑会限制抑制性神经元的作用。没了抑制约束,多巴胺分泌增加,自然心情就变好了。
此外,尼古丁、咖啡因、大麻等也是通过利用与各自匹配的受体间接引起多巴胺的分泌。顺便多说一句,这类依赖性物质的作用和效果一般会在小白鼠身上得以验证。当小白鼠进入一按控制杆就有依赖性物质注入其血管的装置时,它们会重复不停按控制杆。
从多巴胺分泌量增加会加倍带来愉悦体验这一点来看,赌博获胜、游戏过关的快感,通过手机和某个人联络时的安心感等体验,和依赖性物质带给人们的体验是极其相似的。相信今后的研究会很快清晰列出食物、异性带来的自然反应,同药物等物质、赌博等活动带来的报酬的异同点。
至此已经清楚地介绍了人们感到心情愉悦的原理。那么,怎么戒也戒不掉是怎么回事呢?
总是戒不掉其实“合情合理”
多数情况下,在陷入依赖症之前,会有一个特定的阶段。那个阶段典型的想法是“希望再拥有一次这种愉悦体验”。
意志坚定的人会忍住这种想法。但是忍不住的还是占大多数。追求愉悦体验的想法是人之常情,正是有着这种想法我们才会全力以赴去学习去工作去运动。不过,下面我们讨论的引起诸多问题的罪魁祸首,不是努力追求得到的喜悦或者成就感,而是通过药物也可以获得的愉悦体验。
一般来讲,依赖症是抱着再次获得愉悦体验的想法重复摄入有关物质造成的。等自我感觉不对劲的时候,往往身体已经将摄入该物质的状态认为是正常状态。结果,大脑和身体原本的机能平衡被打破,一种新的平衡建立。因为大脑和身体将该物质的存在视为正常,所以一旦停止摄入该物质,新平衡又被打破,此时人会感觉非常痛苦。这时候,有人会腹泻,有人不由自主地全身颤抖。再比如想戒烟的时候,因为体内缺乏尼古丁,人会出现失眠、焦躁等症状,也更容易情绪激动。一旦这种戒断症状出现,为了摆脱痛苦,人自然会努力想要摄入该物质。甚至全天24小时这种强烈的想法都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其他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当然,依赖症的严重与否因人而异。最近,对于影响依赖症产生的遗传因素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依赖症不单单表现为“怎么戒也戒不了”,还表现为为了达到最初愉悦体验的效果,必须增加摄入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神经元产生或传递兴奋速度减慢、突触后膜多巴胺受体数量减少等。这么一来,在“缺失就痛苦”的症状之上,还要加上“不增大摄入量就无法获得满足感”的不适。
身心饱受摧残
人一旦患上依赖症,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以兴奋剂这样的依赖性物质为例,多次摄入会导致幻视、幻听、妄想症等精神疾病。人的体质各不相同,有的人甚至仅摄入一次就会患病。这些症状与精神分裂症没什么区别,有的人产生的症状甚至比患精神分裂症更严重。但是,目前还没有对产生这种症状的系统的准确定位。
不仅在精神层面,其实依赖症患者的身体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酗酒会伤害肝脏和肾脏,严重的会造成失忆。吸烟会损坏肺和气管,是各种隐疾的罪魁祸首。
依赖症有药可医吗?
池田博士介绍说:“现在还没有针对依赖症的特效药。对于易患依赖症的人,我们主要从纠正其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的角度来入手治疗。”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患者自己记录下何时何地想要摄取该物质,然后分析原因,自己多加注意,努力改正。
也有一些医学方法可以帮助依赖症患者摆脱疾病,比如戒酒药、尼古丁贴等。戒酒药可以抑制分解酒精的酶发挥作用,患者服用这种药物后由于体内无法分解酒精,酒量自然变小,甚至可以说是变成了“不会喝酒的人”。尼古丁贴则是贴在皮肤上的含有尼古丁的贴片。人刚开始戒烟时会变得异常焦躁,也很容易放弃。尼古丁贴能够帮助患者逐渐减少尼古丁的摄入量,从而达到戒烟目的。
了解依赖症的形成原因,有助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情绪,清楚自己心情的波动,这同样可以起到预防或者治疗依赖症的效果。有专家指出,决定采取某种行动或者是怀有什么情感,本身就是普通人每天要做的司空见惯的事情。只不过依赖症患者通常情感比一般人强烈得多,他们做每件事都像要决定人生去向一样。其实,研究这种极端的例子会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内心活动。这就是位于正常生活延长线上的依赖症。人们对它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文章评论